站内检索
院士

中国科学院宋振骐

  不做“啃书匠”!少年时立下的一句誓言,成为宋振骐一生科研教学工作的遵循。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然上矿山、下煤井,奋斗在生产科研一线。

煤海深处的一面旗帜

  “有个同学叫小王,你看他个子挺大脸发胖,实际上神经衰弱身骨虚,大风一吹就晃荡……”85岁的...

中国科学院匡廷云

  匡廷云,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1934年生,六十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

中国杂交构树精准扶贫: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构树,是中国最古老的本土原生树种之一。华夏大地的先祖们不仅以构树入药、造纸、制衣、制纸币...

中国工程院蒋剑春

  蒋剑春,林业工程专家。江苏省阳溧阳市人。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

蒋剑春:推广杂交构树是中国产业扶贫新途径

  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构树,是中国特有原生树种。从入药、造纸、加工饲料……构树默默无闻地串起...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

  人物简介李灿,物理化学家。1960年1月生于甘肃永昌,1989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理学博士。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

分子光谱对我的人生和学术成长意义重大

  我与光谱大会的结缘在28年前。当时我刚从日本留学回来,非常荣幸地被邀请在青岛举办的第六届光...

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田中群

  田中群,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教授。1955年生于福建厦门。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现任国际电化学学...

中国光谱四十年 从跟跑到领跑

  过去四十年间,中国分子光谱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1983年,我开始进入分子光谱领域从事研...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

  江桂斌,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7年、1991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中国光谱未来的舞台很大

  光谱分析技术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百年历史。而我国的光谱分析技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随...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

  孙世刚,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教授。1954年7月生于重庆市万州区。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在法国巴黎居里大学获国家博士学位。

这四十年中国光谱事业发展非常快

  40年是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这期间中国的光谱事业发展非常快,成果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有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本立

  黄本立,光谱化学家,厦门大学教授。1925年9月21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1945年到1949年就读于岭南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我们开办了中国光谱分析的“黄埔一期”

  1950年,我从广州来到了长春。当时我在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用光谱的方法做实际...

中国工程院谭天伟

  生物化工专家,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生物化工研究,在脂肪酶、酶固定化及酶催化合成化...

第二代非粮乙醇产业化将在 “十四五”实现

  深埋地下的石油、煤等化石能源,是地球这颗蓝色行星赠予人类的能量“原石”。人类使用石油的历...

中国工程院岳国君

  化学工程和轻工生物技术专家。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在我国传统酒精酿造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国内外乙醇发酵先进技术和化学工程最新成果,...

岳国君院士:生物燃料乙醇的能源战略与产业前景

  供给侧改革、进口关税调整、中东局势变化等因素正在影响生物燃料的行业格局,给国内燃料乙醇企...

中国工程院陈立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并首先研制成功锂离子电池,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储能技术突围

  在传统能源紧缺的情况下,储能电池削峰填谷的作用和价值正在各种场景中逐步显现。因为其在促进...

中国工程院李骏

  曾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现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在汽车发动机研发中突破设计、燃烧、电控和可靠耐...

2.jpg

智能汽车:重塑产业链——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

  中国正在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共享经济转型,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形态。在电动化、智...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