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科技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访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
作者:张琨 发表时间:2014年05月28日

  

  

  

  当前,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动并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以生物组学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欧美等农业科技强国和大跨国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已占据优势地位,正逐步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也显著增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此大背景之下,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为此本刊记者访问了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

  本刊记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农业科技提到了新的高度。请您对一号文件进行一下解读。

  李家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部署。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题,突出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在保障农产品供给方面应该以及必须承担的重要作用,总揽全局、思想深邃、鼓舞人心。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科技的重大决策,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明确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定位、定性和定向的深刻阐述,表明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要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在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要深刻认识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的极端重要性,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把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依靠科技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深刻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重要内涵,切实履行公益性研究职责,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更多、更强大的科技保障。

  总而言之,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刊记者:您认为科技能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哪些支撑?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点可能出现在哪些领域?

  李家洋:农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正在逐步转移到非农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对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提高种子科技创新能力,培育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专用的突破性新品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不断提高单产水平;必须提高重大动物疫情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科技创新能力,为动植物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安全提供保障;必须提高农业物质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提升防灾减灾技术水平;必须提高农产品储藏加工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开发精准平衡施肥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节能技术、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因此,在符合未来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方向的种业、化肥、农药、机械和信息领域都将产生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点。

  本刊记者:作为中国农科院的院长,也是中国农业科技的新任掌门人,请您介绍一下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打算。

  李家洋:未来10年,中国农科院的发展总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要按照“引领创新、支撑产业、开放合作、和谐有序”的总要求,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重大科技命题的策源地;全面提升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成为国家农业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全面提升宏观决策咨询能力,成为国家“三农”问题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学术重镇。

  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要更加凸显中国农科院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技术问题上的核心作用,在国际学术界的骨干作用;支撑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带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促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发展。要进一步弘扬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将建院50多年来积淀的优良科研传统与作风,即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潜心研究的执着精神、刻苦攻关的奋斗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以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祁阳站精神”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农科院乃至全国农业科技战线的旗帜和推进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具体到今年,中国农科院要努力完成好10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农业和农业科技宏观战略研究,围绕国家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热点问题开展前瞻性、综合性学术研究,提高中国农科院在重大政策建议、重大战略咨询上的话语权、影响力和权威性;二是围绕农业部统一部署做好农业科技促进年工作,以新品种培育、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为重点,加强科研攻关、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三是启动实施“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行动”,进一步明确“十二五”及2020年发展定位、发展思路、重点研究领域、具体实施措施;四是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国家目标导向,研究提出重大科技选题,加强重大科技计划立项实施和重大成果培育;五是加强全国农业科研协作,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以及省级农科院、农业高校的院院合作、院校合作;六是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考核评价制度和薪酬体系,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的建设;七是积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和试验基地建设与管理,推进农业微生物、重大动物疫病、耕地质量与土壤改良等重大科技设施立项建议工作;八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事业深入发展,加快推动“中国农业科技全球战略布局方案”的实施;九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以创新文化建设为重点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文化和党风廉政建设;十是加强院所环境规划整治,形成与现代科研院所相适应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

  本刊记者: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中国农科院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家洋:“十二五”期间,世情、国情、农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从国际经济形势发展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仍呈下行趋势;贫困人口增加,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大,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增大,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从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来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八年增加,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5亿吨以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到了新的水平。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耕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比较效益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时期。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科技进步始终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的不足20%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52%,但与建设“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科院一定要认清形势,不畏艰难,承担起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重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致力于攻克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科学难关和技术瓶颈,引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以及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为提升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