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智能建造 构筑未来
作者:李晓芳 发表时间:2022年04月24日

  2020年中国建筑业产值达到26万亿元,GDP占比高达25.9%。对此,在“ 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暨2021全球工程前沿发布会上,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赵宪忠指出建筑业成就了中国基建狂魔的美誉,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中国建筑业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以下为报告整理。 

    

  从物理基建到数字基建 实现产业提升 

  从建造方式上来看,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窠臼。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统计,在22个行业中建筑业的数字化指标排名倒数第二,建筑信息化投入仅占总产值0.08%。在绿色低碳方面,目前还处于粗放性的发展阶段;从建造能力上来看,由于受川藏铁路、一带一路等极端环境、高寒缺氧不良地质等影响,在建造能力上仍有待突破。 

    

  应当如何破解这些问题?传统的建筑行业必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跨越发展即实现智能建造。从人力处理发展到机械动力的机械化,使得建筑业在工厂生产部件时能在现场进行拼装,实现了建造1.0即装配式的建筑。而随着电力的出现,标准化和流水线使得建筑也能够进行流水线、标准化的操作,进入了工业化的建造阶段。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出现,使得传统横平竖直的建筑样式发生了很大的几何形态改变。如古根汉姆博物馆这种空间曲线形态得以建造,这阶段主要是数字化建造阶段。随着工业4.0的发展,数字孪生、CPS等技术和需求的共同推动使得建筑业个性化的智能化建造初现端倪。 

    

  那么,智能建造的技术内涵和概念是什么?智能就是希望建造对象自身与建造过程,能具有感知分析和决策有智能的行为。传统的建筑实体在物理空间中通过构件节点,形成了工程系统。现在则通过数字孪生,在虚拟空间进行建模和分析,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多元感知、智能识别进行认知、群智和重构,对整个建造系统进行性态评估,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精准控制。就是从原来的物理基建发展到数字基建,最后实现整个产业的提升。 

    

  传统建筑业在时空范围内的平面上展开,从材料构建最后形成建筑系统,在时间轴上经历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最后拆解和消纳。智能建造出现后,在原来的时空平面上向空间拓展,要实现多元感知性态、识别结构的性态,对性态进行评估和预测,最后的目标是精准控制。因此建筑业面对的整体对象大幅度提升,我们要研究和开发的内容也大幅提升,创造价值的空间也在大幅提升。 

    

  数字孪生是智能制造核心 

  智能建造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数字孪生,即建造实现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建筑间的模型映射关系、交互的融合和等价映射。从生命周期上看,在设计阶段要有先时孪生,即实体并不存在的“我”有一个先时孪生。在施工的阶段实体也存在,“我”的模型也存在,即同时孪生。在运行维护的阶段,通过不同的孪生模式把控结构的性态。 

    

  首先要对工程结构有准确高效的感知,并且需要嵌入式的边缘分析能力,通过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实现对工程结构性态的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再通过构建高质量、超大规模的知识图谱以及超大规模数据的深度理解能力,实际上就是将认知推理的计算技术和土木工程特性深度融合后,实现对工程结构的性态分析、评估和预测。最终通过人机共融的方式,对整个建造过程、建造系统进行精准控制,达到价值最优从而实现低碳发展。 

    

  可以看出,智能建造的方法学主要是载体、算法和集成。载体就是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包括5G 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等,都给整个建筑业带了很大的支撑。同时,中国企业研发和集成能力很强,针对不同的建筑场景已实现了数钢筋、施工安全管控等。 

    

  但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痛点场景?痛点场景就是借助于信息数字和AI 技术,能够真正解决建筑产业的核心问题。能否寻找到这样的痛点场景?现在的集成技术很多都采用开源算法。开源算法最大的弊端是很难实现整个系统的准确和高效,今后研发的重点在于开发自己真正的核心算法。数字孪生、自主感知、性态识别、认知推理上都要有一些核心算法,以实现建筑业效率和价值的追求,而关键在于提高准确性、高效性等。 

    

  比如很多工地都在做的“数钢筋”,用开源算法之后数钢筋的准确率达到95% 以上。但这样的智能算法,实际上和不数没有什么差别,因为称重法也可以得到95% 以上的准确率。而对于工人安全的评估和判断是在他发生危险之后,实际上也很难。因此,未来智能建造的核心和关键仍然是对算法的追求,最后是实现对建筑业的效率和价值的追求。 

    

  智能设计具有挑战性且意义重大 

  对于整个建筑业,我们更熟悉的是按照时间流程分析。建筑从原来的立项、策划、设计、工厂加工、现场施工、运维,最后到建筑老化、拆解进行消纳。下面从智能设计、智能施工、智能运维方面举几个例子,阐述我们对智能建造技术的几个判断。 

    

  首先,智能设计能否用计算机模拟人脑来进行工程设计?设计对工程建造起着统领性作用,但是现在对设计重要性的认知正在普遍下降,业主随时更改设计的意图,留给设计人员的时间少之又少。能不能用计算机模拟人脑对这种现状进行调整? 

    

  传统的设计是先产生一个构型,而这个构型是否满足所有的设计条件,需要不断更改试错,最后形成所谓的“最优设计”。现在企业普遍使用的参数化设计,实际上是将传统的设计过程程序化,使其中一些设计参数函数化,从而能够更便捷地调整参数,快速获得优化设计。在程序化的基础上,智能设计能不能让设计方法具有智能属性?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挑战性且意义重大。很多制造业产品是设计制造服务,都是在一家企业内统筹完成的,如苹果手机就是在苹果公司内统筹完成,然后再分散制造。 

    

  对建筑业而言,整个项目的立项和策划属于业主,建筑结构、水暖电的设计则在设计院,部件生产在加工厂,现场安装归属施工企业,整个运行期由物业公司负责,最后拆解消纳肯定需要政府介入。所以它是多部门、多个企业协同完成,这种全系统的最优设计已远远超出一个人的能力范畴,用计算机可能会有更好的体现。 

    

  比如制作航架设计,首先要生成一个形状。这种构型可以设计出无穷个,但是哪一个构型更优?我们要同时考虑建筑美观、结构安全、施工便捷和系统最优,在满足这些条件前提下不断地权衡,试错、试算并最终达到一个所谓的“最优”。如果能够把这样的一些约束和条件用数学表征出来,并且把权衡过程以多目标优化表达,就是计算生合成理论,能将整个设计过程数字化。 

    

  我们更进一步发现整个结构工程的设计过程,实际上是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生成状态后,根据一定的策略,外界环境变化后要对状态进行调整。调整后如果得到一个更优的设计就会获得奖励,整个设计就往这个方向驱动,将整个设计和马尔科夫决的过程融合后,能把整个设计过程抽象出原形。 

    

  以前生成一个结构的构型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形状语法、数学表达等都非常复杂。现在发现,结构其实就是节点和节点间联系感应所形成的系统。只要告诉计算机点和线的布置规则,其他的均由计算机在内部进行搜索。所以基于这一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可以订立蒙特卡洛的搜索机制,并且进行模型泛化,结合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就可生成各种各样满足设计需求的结构。 

    

  智能施工要突破核心算法 

  有了设计以后,智能施工能否解放劳动力?如第一代造楼机解决了机械化的问题,第二代造楼机解决了数字化问题,现在研发的造楼机要解决智能化的问题。对整个施工现场要进行感知和识别,通过埋设传感器,感知混凝土强度的变化。在恶劣环境下,通过遮挡、跨区域、跨景域等机器视觉的识别技术,可以识别整个施工现场的状况,从而在中央系统进行分析,最后操控绑扎钢筋机器人、混凝土浇铸机器人和自动爬升机器人,实现整个系统的智能化。 

    

  因此在现在的建筑业当中,有两个无人驾驶领域的关键。一个是水平方向,如建造城市地铁的盾构机能够实现无人驾驶;另一个是垂直方向的造楼机也希望能够实现无人驾驶。 

    

  同时3D 打印技术在整个施工现场的施工推演中,能确保快速、高效、安全的施工,现在正在各个工地不断推进中。当然要想达到实用的阶段即准确性、高效性等,还有很多的研究要做,核心就是核心算法的突破。 

    

  第三个场景是智能运维。一个城市有成千上万的房屋、桥梁和隧道,刚刚建好的是完好的结构,年久失修的是需要拆除的结构,但是还有大量的老旧建筑需要监控。如深圳赛德广场的结构是安全的,但是不断发生震动,影响舒适度,也需要进行监控。 

    

  这时智能运维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先对结构、整个街区进行一个意向建模,然后通过多元感知和信息融合技术,识别所有的缺陷变化。最后对结构服役状态进行性能分析、推理与预测,对一些危险状况进行预警,保证整个城市的安全,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 

    

  建筑业正构建人类美好未来 

  据英国最大的建筑公司Balfour Beatty预测,到2050年建筑工地将不会再有人类工作。当然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目标——因为要实现很难,但现在的确正朝着智能建造方向推进。我们不断挑战建造条件的极限,也不断刷新建造技术的极限。现在正向深地延伸,向深海进军,向太空迈进。川藏铁路已经在山下一两千米进行挖掘;海上的飘浮城市已经取回月壤并对月壤进行分析后,希望今后通过3D打印等其他建造方式在太空建造家园。最后实现异域的智能建造,从而改变整个产业,重塑这一行业。 

    

  现在的建筑业主要是物理的基建,慢慢地要走向“数字+ 物理的基建。整个产业要变革,市场形态也要变革,而且会产生一些跨界影响。建筑业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反过来又可以催生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专家预测,以前的终端是手机,而现在发展无人驾驶的终端是汽车,希望人类生活的终端是建筑。因为建筑是每个人生活、工作的必由场所,如果整个建筑成为一个智能终端,那就实现了世界的万物互联。 

    

  未来已来,效率、价格和低碳,是建筑业发展永恒的追求。建筑业正从各个方向推进智能建造技术的研发,从而构筑人类的美好家园。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