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7日,主题为“安全低碳智能经济优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202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在南京召开。年会自2002年设立以来已成功举办了21届,是我国能源与电力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学术盛会。本次年会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自能源电力领域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工程师及高校师生百万人次共襄盛会、共话未来。
胡志坚在此次年会上做了题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与新挑战》的主旨报告,介绍了技术发展的能量法则、信息化革命浪潮、应用科学兴起浪潮,以及两大浪潮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下为报告内容节选。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正快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信息工业化,强调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有机结合。
五次技术革命及科学革命趋势
胡志坚首先回顾了工业革命以来爆发的五次技术革命。“自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200多年以来,历史上共发生了五次技术革命。根据弗里曼《工业创新经济学》的研究,自1780年工业化以来发生的五次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过程构成的康德拉季耶夫波大约会延续50年。第一次是在1780—1840年代,工业革命和纺织品工厂化生产; 第二次是在1840—1890年代,蒸汽动力与铁路时代; 第三次是在1890—1940年 代,电气和钢铁时代; 第四次是在1940—1990年代,汽车和合成材料大规模生产时代; 第五次是从1990年代至今,微电子和计算机网络时代,即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时代。”胡志坚指出:“工业化以来,机器发展迎来了巨大空间。机械化带来了电气化、信息化,各种技术革命也在不断发生。”关于科学革命趋势,胡志坚主要谈了以下三个观点:第一,世界处于第二次科学革命的过程中。过去400多年共发生过两次这样大的科学革命。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在16~18世纪,以哥白尼天文学革命为开端,以牛顿和伽利略为代表的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期,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众多科学家发展出的量子力学的诞生为标志。第二,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科学发现高峰期已过。本轮科学革命已经越过拐点并进入报酬递减期,未开发的科学知识空间日渐枯竭,大的科学发现日益稀少,纯基础研究投入产出边际科学收益极低,科学前沿步入了离科学回报越来越远的领域,而新的科学革命还未见端倪。第三,应用科学竞争激烈,科学研究的重心向下游应用端移动,应用科学研究活跃、竞争激烈。作为基础研究的量子力学、生物学越来越趋向技术开发研究,诺贝尔奖越来越像应用科学奖或技术创新奖。
技术革命是资本追逐利润的产物
胡志坚进一步指出:“关于技术革命的研究,是演化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技术革命总是与经济活动中的现象密切相关,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有着紧密联系。技术革命的过程是新的技术和经济范式创立和扩散传播的过程,是一种非线性过程,是以演化的周期形式表现的。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和《商业周期》 分析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欧美经济发展历史、各种长短经济周期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现象。他发现,信用创造和技术创新的结合是经济发展和激发经济运行周期性变化以及经济危机的原因。熊彼特认为,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市场竞争会导致企业生产函数趋同,生产的边际成本与产品价格相等,净利润趋近于零,经济发展将处于停滞的、相对静止的循环流转状态,又称均衡状态。在均衡状态下,市场没有剩余资本,追逐利润的动力使得金融冒险家创造信用为实业冒险家从事技术创新供给资本,技术创新得以产生。企业家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新的生产函数,使得企业之间产生新旧生产函数和竞争力的差别,破坏均衡,从而创造净利润,经济开始离开相对静止的均衡状态向前运动发展。”
“一个技术创新演化周期可以简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半段是主导技术群和新兴产业爆发、成长阶段,后半段是成熟、扩散阶段。在经济发展方面,前半段是信用创造扩张,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和已有产业的规模扩张,经济繁荣; 后半段是信用紧缩,新兴产业日趋成熟和已有产业的结构调整,经济萧条。繁荣与萧条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发展周期的两个组成部分,犹如硬币的正反面,繁荣是萧条的前因,萧条是繁荣过后的结果。前面繁荣扩张的幅度越大,后面萧条调整的程度越深,”胡志坚说,“技术创新的演化过程实质上是新生产函数替代旧生产函数的过程,是生产效率全面提高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技术创新的剧烈程度,决定财富增长的幅度、经济周期的波长和萧条或危机的深度。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可观察的最长的经济周期,因此激发此周期的技术创新最为剧烈,这种技术创新称之为技术革命。”
ICT革命进入协同融合创新阶段
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以50年为波长,2015年左右为中点,2040年前后结束。“据 此,我们已经进入了这轮技术革命周期的后半段,是信息和通信技术与其它经济部门技术的协同融合创新阶段。自1990年前后起,创造了与上一轮大规模生产技术革命周期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信息化生产函数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在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在技术革命先导国家与跟随国家之间产生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巨大差别”,胡志坚指出,“在信息技术革命周期的前半段,由于金融信用的创造带来总购买力的扩张,使得上一轮大规模生产的技术范式或生产函数不但能生存,还可以扩张,比如全球在此期间传统工业的快速扩张; 此外,信息技术生产函数还未成熟,比如计算能力不强、数据量不大、网络速度不够快等,导致其扩散能力不强,因此信息化并不能带给传统产业太多的效率或竞争力,比如一些发达国家早期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没有带来期望的效率提升。”
这种金融资本和其他产业资本投资方向的趋同,一方面导致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创新向扩散型创新演变,另一方面驱使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向接纳信息化的创新类型演变。这两种方向趋同的技术创新,可以称为协同融合创新。因此,世界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进入了协同融合创新时代。协同融合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也是经济逐步迈向新的均衡的过程。
桥接型技术是关键核心
胡志坚分析道:“技术革命的本质,是采用相比旧的技术更有效的新技术或新方式,使得更高密度、更高生产率的能量流源源不断地流向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主体乃至每一个人,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系统的熵减和有序化,达到结构进化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革命时代,能量流是由信息流主导的。因此,协同融合创新的技术方向是解决不同领域信息流的流通联接问题,这种联接表现为信息世界、物理化学世界、生命科学世界等相互渗透融合。“‘数据’是这个时代的‘石油’,数据无处不在,有的已经以可存储和处理的形式存在,有的还无法获得。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桥接型技术的开发,使得由数据或信息主导的能量流能够传递到需要的地方。”胡志坚说。
桥接型技术包括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机结合技术等,可以具体分为不同类型如基础设施类技术、感知类技术、计算类技术、终端类技术等,是整个社会信息流通所需要的技术。信息流每进入一个领域或部门都将带来新的秩序和结构变迁,如数字经济、大数据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物联网经济、计算经济等是新的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智慧城市、智能社会等是社会的新结构形式,电商、网联汽车、产业互联网等是产业的新结构形式,以及网络化、虚拟化、平台化的新商业组织结构形式等。
胡志坚表示,信息化是大背景和时代背景,应用科学是被选择的物种,由信息化环境来选择,信息化加应用科学会涌现新奇性。“一个是环境,一个是新物种,应用科学是各种各样的新物种。
(本文未经报告人审核)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